在北京街头巷尾,近年正悄然崛起不少大小药店,装饰一新门脸气派,其中尤以“同仁堂”、“永安堂”、“乐仁堂”等最为惹眼,它们凭借老字号的信誉和实力,在首都的主要街区、商业地段开辟分店,扩大营业额。一些传统的商业中心也开始看好医药零售市场,借商厦、超市的天时地利之便,纷纷挂出大药房的牌子,加入到这一竞争行列。对此,业内人士表示欢迎:药品市场已由单一的医药机构竞争转为医疗机构、药店和其它商业零售网点的多元化竞争,将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。
提起医院,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看病难,这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毛病了。不少单位看病有合同医院,否则不予报销,就连得次感冒,也得大老远跑到合同医院,挂号、候诊、检查、交费、取药,这所有的环节都得耐心等待。我的一位同事曾经得过一次痢疾,忍着肚子疼不说,楼上楼下折腾一气,光交费就排了3次队,排队等了大半天,看病只花3分钟,拿回的却是一些常见药。后来他宁愿自己在家里备些止痛发烧、外伤方面的药,以备急需。
的确,类似的经验使不少人对医院望而生畏,更多的人开始了明智选择:小病去药店,大病上医院。选择去药店的人有的是因医生那一张大处方。一位姓李的朋友说,有次他的孩子感冒了,医生大笔一挥:牛磺酸、先锋6号、清解、泰诺、联邦止咳水等等,加起来一算共200多元。药品价格上涨这是不争的事实,那么,药价为何一路上扬呢?北京妇产医院内科主任尹北英大夫认为,除药品成本上涨之外,用药结构发生变化也是一个原因。据她介绍,药理作用差不多的药,价格大不相同,比如抗生素,青霉素钠盐不足1元,可头孢呋肟一支要数十元;治疗高血压的复方降压片只有几毛,新近面市的活络喜是其数十倍,再比如,一片感冒通几分钱,可康泰克一盒就得10多元……
用药差别如此之大,真是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时下有的医院进口药、合资药已占用药总量的60~80%,而这部分药品都是市场调节价,这样一算下来咋能不贵!据了解,北京现有人口1300多万,加上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,恐怕得突破2000万人,这支庞大队伍的医疗保健绝不是小问题,他们的选择创造了无限商机,自然也加剧了医疗机构和商业药店的竞争。不过,话说回来,最终获益的还是广大老百姓。
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,不少药店在购物环境、货架摆列以及服务等等方面下大功夫,以此来招徕顾客。
在东四“同仁堂”药店,一位姓周的女士正买完中药往外走,她是拿着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方子到这里抓药的。她说,家住附近,一看医院那么多人排队,干脆上这里买。笔者看到,在这间装饰整修一新的店堂里,冷气充足,地面整洁,中成药、饮片、补品等摆放有序,有条不紊,而且品种繁多,可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选择。炎炎夏日里,置身在这样舒适、清凉世界里,当然不能和医院的嘈杂、拥挤同日而语,这就难怪那位周女士上这里买药了。
除了在购物环境上大力改善以吸引顾客之外,不少药店广开进货渠道,从药品、补品到保健品、医疗器械等等,应有尽有,总之,国家严格控制的药品之外,你所需要的大都能买到,与此同时,还聘请名大夫,坐堂问诊,以此来提高竞争力,解决那些拿不定主意或为亲朋好友买药的人的难题。
由于完善的设计和周到的服务,在常见病用药上,人们纷纷把目光瞄上了药店。说商厦扎堆,药店也一样,在东大桥附近,起码有贵友、蓝岛和华普3家开办药店,在东单银街直到东四,大大小小的药店起码10多个,从南到北分布在整条街上。所以,要统计北京现在到底有多少家药店,恐怕连主管部门也说不清楚。只能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:原有市医药公司及属下的各销售网点;“同仁堂”、“乐仁堂”等老字号及其分店;新近开张的各商业百货超市的药店。
尽管药店遍地开花,药店的生意一直不错,一家开办大药店的商厦每月的销售量均可突破100万,这些成功的实例自然吸引更多的商家投入这一竞争,从而带动了整个医药零售业。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报告,近年来,医药零售业已由原来的不足5%上升到10%,其红火和发达由此可见一斑。
其实,药店所售的药品国外叫非处方药,尽管我们还很陌生,可在国际上已通行了几十年。据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戴耀华研究员介绍,美国的非处方药市场非常发达,一般的美国人经常使用非处方药自我治疗。所谓非处方药,就是让消费者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,且无须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可马上使用的药品。划归此类的药主要有:抗生素类、止痛类、伤风感冒类等等。
最近,北京市的公费医疗、劳保医疗报销将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制度即将出台,它不仅一改过去无所不报的状况,而且也将使每个人负担部分药费成为可接受的事实,相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,以及都市居民素质的提高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药店进行自我治疗,那么药店的生意一定不会清淡的。
“有什么别有病,没什么别没钱”,这是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。可是,人毕竟是吃五谷杂粮的,哪能没有半点小病小灾。过去,得病上医院听医生的,现在,得病去药店听自己的,真的如此吗?
也许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:一进药店,立即会被穿白大褂的人拦住,随手塞给你一张产品说明书或宣传品,抬头一看则是各种诱人的免费检查的告示。不少保健品厂家还在这里进行摸奖销售活动,商业的促销手段在这里派上用场了,顾客此时已身不由己了。更有甚者,一些厂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,竞相夸下海口:“最佳良药”“有效又安全”等等,让消费者分不清东西南北。
在某药店的儿童补钙品柜台前,尊钙、巨能钙、劲得钙、馒钙等等五花八门的产品令人不知所措,我问售货员哪一种好,她停顿了一下说,都可以。我细琢磨一下不对劲,继续让她给我推荐,后来她说巨能钙不错。问她为什么不少人都买,后来又说可以95%吸收。其实,医学专家早就说过,钙制品的吸收率较低,这纯粹是商家的宣传手段。在另一家药店的软膏柜台前琳琅满目,红霉素、四环素、醋酸去炎松、醋酸氟氢软膏等等几十种,笔者问哪种效果好,售货员答:“不一样”更多的就说不出来了。据了解,在一些药店尤其是一些商业单位开办的药店,售货员几乎清一色过去的营业员,只是把白大褂一穿,就正式上岗了,至于岗位培训根本谈不上,更无法给顾客提供积极有益的意见。
医药品专业性很强,它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,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和辨别,尽管广告法里虽对药品、医疗器械广告做了严格界定,但是,打着“专利产品”“首选药品”等等的产品还是屡见不鲜,这都对消费者产生诱导作用。更有一些人望文生义,随便吃药,一旦吃出不良效果,那责任该算谁的。据权威部门透露,现在每年因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反应或住院治疗的达250万之巨,如果在药店的服务质量上不严格管理,吃出毛病来,那恐怕是一个惊人的数字。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,对药品经营单位要严格管理、明确责任,做为患者的参谋,当好人民健康的保护神。